三、原子中的电子分布波尔的原子能级理论解释氢原子光谱很成功,解释复杂原子光谱则误差很大。
后来出现了量子力学的电子云理论,解决了这个难题。电子云是由许多层组成的,电子轨道只是电子云中电子出现几率最大的地方。
电子云有s、p、d、f四种,分别可以容纳的电子数目最多为2、6、10、14,符合2n2的分配规律,n为电子层数。
其中s、p、d电子云的形状分别为圆形、哑铃形、花瓣形,f电子云比较复杂,就不介绍了。
电子分布遵循最低能级原理(先占据最低能级的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的自旋方向不同,每个轨道最多容纳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和洪特规则(同一层的电子尽先占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
这些电子的运动情况可以由薛定谔方程描述(公式和具体内容略):主量子数n、副量子数l=n-1、磁量子数m=±l、自旋量子数s=±1/2,分别描述了电子云的大小(电子层)、形状(电子亚层)、方向(轨道数目)、电子的自旋方向。
不仅是电子,核子也有不同的自旋方向,例如正氢中两个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异氢中两个核的自旋方向相反。
电离层(最外层、逃逸层、电离态)是电子出现率最大的地方,也是计算原子直径的地方。
图4.30电子层和电子云炁学提示:电子总是在绕核子作圆周运动,实际上是在作椭圆运动,如同大行星绕太阳运动形成太阳系一样。
不一样的是,太阳系受到银心风的影响,形成了扁平的运动轨道,原子没有受到什么风的影响,所以形成了圆形的运动轨道。
电子的轨道是不闭合的,因此众多的这种运动的结果就形成了统计学上的电子云现象。
图4.31氢原子的电子云结构及其形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