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吟花葬花女(11)
乔南心悲玉儿翠离世,极少言语,每日带了竹鱼儿练功,除却吃饭睡觉之外,勤练不缀。如此过得几日,他心绪逐渐宁静下来。这一日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后,乔南领了竹鱼儿去往厨房,吩咐竹鱼儿洗菜、生火,自己来切肉、切菜、配料。半个时辰不到功夫,几道香喷喷的宫廷菜已然出锅,分别为:宫廷荷香鸭、宫廷蟹翅煎豆腐、宫廷桃酥、宫廷万福肉,外加一盆香辣羊汤。乔南将四菜入盘,再装入食盒中,吩咐竹鱼儿用担子挑了食盒,径往绮丹和莲儿居室行去。
莲儿开了门,鼻翼翕动,讶异道:“大清早起来,哪来的饭香?”绮丹见竹鱼儿挑了食盒,笑道:“你师徒二人今日要去何处?莫非要行远路,还挑了食盒,倒似去西天取经。”乔南说道:“绮丹姐姐,你若有空闲,可否陪我买几样东西?”绮丹自是一口应承了下来。过不多时,铁十二也闻声赶了过来,五人结伴而行,径往繁华处行去。
途经一书斋,乔南领众人走入斋中。书斋中除了售书外,还摆设有古玩玉器、文房四宝等,古色古香,文风蔚然。
见到一套文房四宝甚为雅致,乔南问绮丹道:“绮丹姐姐,曾听你言说袁老爷喜欢丹青书画。不知这一套文房四宝,若袁老爷看了作何评价?”绮丹尚未答话,书斋主人插话道:“这位客官眼光独到,一眼便看出此乃行货。俗话说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此文房四宝正是四地所产。有诗为云: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
绮丹冰雪聪明,闻言已知乔南心意,说道:“乔兄弟倒好心计,只与你讲过一遍父亲爱好,你便已铭记于心。其实不须破费,姻缘自由天注定,随它去好了。”
乔南见绮丹顾左右而言他,并不说此文房四宝非上品,问书斋主人道:“店家,请问你要价多少?”店家伸出三根手指,说道:“念你识货,只收你三百两纹银,少一两免谈。”竹鱼儿闻言惊得瞪大了眼,说道:“南哥,一堆笔墨纸砚,哪里值三百两银子?早知道如此值钱,从前还不若多......拿几个。”他本想说“多偷几个”,话到嘴边,又觉实在不妥,改成了“多拿几个”。
十二哥从小跟道人师父习字绘画,却识得此文房四宝货真价实,店家并非狮子大开口,只是得知乔南心意,心中不忍他破费,说道:“乔兄弟,既然不知深浅,且到别处看看再说。”
乔南拿了三百两银票,交与店家,吩咐他打包好了。五人出得店门,乔南拱手道:“十二哥,绮丹姐姐,莲儿,我和竹鱼儿现下去探望袁老爷,咱们回头见。”十二哥说道:“我同你一道去吧。”乔南霎了霎眼,回道:“大哥不必再争,下次便轮到你了,你不想去都不成。”
别过十二哥、绮丹、莲儿,竹鱼儿挑了食盒,乔南身背一套文房四宝,二人飞步朝东城行去。
行至袁府门前,敲门之后,半晌方才来了一位下人,又老又聋,半天方说明来意。其实袁府之中,府院虽大,却只剩两位下人,一位是莲儿,自小便买来做绮丹丫鬟,二人虽名义上主仆,实则形同姐妹;另一位便是这位老仆人。
老人将他二人引至一间客厅中,便即转身离去。隔不多时,客厅中进来一位年约三十多的妇人,手牵一个十多岁的男童,那男童蹦蹦跳跳,神情甚为活泼可爱。那妇人生得虽称不上美貌,却也温婉轻柔,别有一番风韵,她初见乔南,自是将他当作了杨少帮主,讶异道:“杨公子,杨家既已遣人到来,你如何又在此处?”
乔南闻言心下一沉,暗忖:“杨家一早便遣人来袁府,也不知是催婚还是退婚?”他将背上礼物置于茶桌上,笑道:“若在下猜得对,你便是袁夫人。”见那妇人点头称是,乔南续道:“在下乔南,并非杨公子,只是外貌与杨公子颇像,倒平白生出许多烦恼。铁十二乃在下结义大哥,与在下情同手足。此次来袁府拜访,便是为十二哥与绮丹姐姐之事而来。还望袁夫人多加体谅,成全他二人姻缘。”
袁夫人松开那孩童之手,为难道:“我知他二人爱慕已久,恐早私定终身。只是此事老爷说了算,我却做不得主。”那孩童插话道:“娘,适才我去爹爹书房,见到爹爹与两人说话,一位叫什么冯师爷,还有一位便是上次来的媒人。媒人言说欲退婚,爹爹十分生气,还摔了茶杯。看来姐姐可以回家了......”袁夫人止了儿子说话,嗔道:“小孩子家,不要在大人面前闲言。”
乔南闻言心中一喜,暗忖:杨老帮主倒是位信人,言出必践,今日便来袁家退婚。袁老爷失了退路,十二哥又多了几分期望。
等了不到半个时辰,一个八九岁的女童入得客厅,对袁夫人道:“娘,爹爹说请客人到他书房去。”
乔南和竹鱼儿随了袁夫人,径向袁老爷书房行去。到得书房门外,袁夫人止步不前,说道:“老爷在书房等候,乔公子请进。”乔南吩咐竹鱼儿在外等候,谢过袁夫人,径自走入袁老爷书房。
抬眼看到乔南,袁岳仲自以为他乃杨朋,怒道:“前一刻你杨家已然退婚,此番你又登门,不知意欲何为?”乔南初次与他谋面,见他生得丰神俊朗,言辞间尽显书卷之气,虽已年近知天命之年,仍不失儒生俊雅之气,心中已自生了三分好感,暗想:“怪不得绮丹姐姐出落得沉鱼落雁之容,原来她父亲如此俊朗。可惜她母亲早逝,见不到其真容,想来也是位绝色佳人。”
乔南无奈,又将他非杨朋之言复述一遍,并表明了今日来意。袁老爷闻言沉吟半晌道:“铁十二一介江湖术士,除打斗之术外,别无它长,又拿什么来养活生计?绮丹跟了他,岂不要受赤贫之苦?”乔南笑道:“袁老爷所虑甚是,原本为绮丹姐姐好,无可厚非。只是你有所不知,其一:十二哥幼读诗书,识文断字,精通礼义,并非寻常江湖术士;其二:若说到生计,袁老爷尽可不必忧虑,十二哥或开酒楼,或种花圃,虽不可大富大贵,但要做到衣食无忧,却也非什么难事。”
闻听得“酒楼”二字,袁岳仲兴致大增,他平生除喜欢舞文弄墨外,另一癖好便是喜好美味佳肴,欲尝遍天下美食,只是明清转朝换代之际,家道中落,囊中拮据,却难以如平生夙愿。此时听得乔南言说酒楼,不禁问道:“口说无凭,何来酒楼?有了酒楼,还得有上好厨师才成。”
乔南闻言并不作答,解下背上行囊,打开包裹,将一套文房四宝摊开与桌上,又将几根黄灿灿的金条取出,拱手道:“袁老爷,这套文房四宝,乃十二哥孝敬你老之物,望你勿嫌礼轻。这几根金条,权当作聘礼。他日酒楼开张之后,十二哥已然承诺,若袁老爷喜欢,可作为贺礼相送。”他行至门口,挥手让竹鱼儿进来。
甫一进书房,竹鱼儿便揭开了食盒。鼻中嗅得菜香之气,袁老爷惊“咦”一声,再也把持不住,俯身过来道:“此菜何人烹调,竟有如此高明手艺?”乔南笑道:“他日酒楼开张,厨师正是此人。这几道宫廷御菜,今日送与袁老爷品尝。”袁岳仲鼻翼翕动,只想即刻伸筷遍尝,但碍于自己长辈身份,恐失却尊严,强咽下口中馋涎,说道:“乔南,你今日且先回去。此婚姻大事,须当三思而后行,待我与夫人商议过后,再给你回话。”乔南闻言心中大喜,知袁老爷已动心,只是要一个台阶下而已。袁夫人早已说过:绮丹之婚事,全由袁老爷一人做主。如今他却说要与夫人商议,显非实情,不过一借口而已。
辞别袁老爷一家后,二人回归别院,将见面之事详述与十二哥及绮丹。二人听毕欣喜不已,绮丹眼中泪水打旋,转身行向她和莲儿居室,十二哥心中狂喜,正无宣泄之处,说道:“乔兄弟,今日哥哥高兴,咱们再去八仙酒楼,喝他个不醉不归。”乔南笑道:“今日为贺十二哥与绮丹姐姐终成眷属,小弟愿亲自下厨,做几道拿手好菜,当作大伙儿下酒之物。”哈哈大笑声中,二人携手出得屋来,心中畅快,说不出的意兴豪发。
过得两日,乔南再带了四菜一汤,伙同竹鱼儿去探袁老爷口风。甫未进入客厅,袁老爷已迎了出来,见到竹鱼儿所挑食盒,眉花眼笑道:“哎吆,来便来了,又带什么美味吃食。”袁夫人也跟了出来,问道:“绮丹为何不来?好歹此处是自己家。”
乔南听袁夫人如此问,知她为袁老爷圆场,接口道:“若袁老爷、袁夫人愿意,绮丹姐姐今日便可归来。”袁老爷充耳不闻,只顾打开食盒与竹鱼儿品尝菜肴,每尝一口,口中便啧啧称奇,不吝溢美之词,惹得身畔一儿一女口水长流,吵闹着也要吃菜。
这一日午后,绮丹和莲儿果然如约回归袁府,拜见过父母之后,仍然居于小阁楼中。袁老爷绝口不提旧事,只过问她们在外过得可好。绮丹姑娘兰质蕙心,自是回答:“爹爹,在外千好万好,也没有自己家好。”袁老爷心结既去,与女儿少了芥蒂,兼且父女情深,谈锋间回复往日风趣,一家人其乐融融。
三日之后,乔南和十二哥盘下了一座酒楼,位于东城离袁府不远处。酒楼东家因暴病身亡,其妻儿打理生意,生意本就不好,其后更一落千丈,门可罗雀。有人欲盘下酒楼,他们自然乐得兑出,终以纹银八百两成交,且留用一应厨师、堂倌及杂役。酒楼东家自是铁十二,乔南执掌后厨。前东家拿了白花花八百两银子,欢天喜地而去,前脚才走,乔南便召集酒楼中厨师火工及堂倌,当众宣称:自即日始起,酒楼中所有人众,一概加薪三成,日后若生意红火,大伙儿辛苦,酌情加薪。众人听了,无不欢声雷动,一位堂倌难抑心中欢畅,竟拖来一挂炮竹,“噼里啪啦”燃放起来。
乔南吩咐十二哥写了百十多张帖子,烦劳竹鱼儿张贴于四城。酒楼改名为河洛酒楼,稍加整饰后,第三日便即开业。初时少有食客,见酒楼换了东家,张灯结彩,不过来尝鲜而已,谁知一尝之下,竟发觉“别有洞天”,菜肴味道绝佳,菜式新颖。食客们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之人与日俱增,不到半月头上,河洛酒楼已尽人皆知,官商士农,贩夫走卒,酒楼中日日食客爆满,常常一条长龙,等候者络绎不绝。
乔南看后厨人手偏少,又雇了几个堂倌、杂役。他每日耽于厨房中,将各式菜品做法,分别传授于四位大厨,每人学三十六道正菜,十五道配菜,共计一百四十四道大菜,六十道配菜。
袁老爷早已按捺不住,不请自来,托口找乔南请教菜谱。乔南闻听袁老爷驾到,正中下怀,亲自下厨烹了几道地道豫菜,吩咐堂倌开了一间雅座,抱一坛杜康酒来,将酒杯斟满。乔南陪了袁老爷,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袁老爷自觉人生得意处,言语渐多,与乔南称兄道弟。他饮酒甚快,乔南随时斟酒,不多时已醉意醺头。乔南此时喊了十二哥来,陪岳父喝了几杯酒,趁热打铁道:“袁老爷,你今日来到河洛酒楼,不知意下如何?”袁老爷此时已有七八分醉意,少了长辈矜持,对酒楼自是赞不绝口。三人言笑声中,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乔南道:“袁老爷,若你愿意,十二哥愿将此酒楼奉送与你,明日即归于你老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