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星系的组成
总星系是西学认识到的最大最远的天体,是西学认识到的所有天体的总体。总星系是由总星、河星系和河间物质所组成的天体系统。河间物质有炁体、炁流、炁子和气粒等。西学发现了河星系、气粒和炁流,还没有发现总星、炁体和炁子。总星就是总星系的中心星球,炁子就是总星系的内能,炁流就是总星和河星系生产的能量流。
在整个宇宙炁海里的各个天体结构层次里都存在这五种物质——炁体、天体、天体炁流、天体炁子和天体际气粒(气体和尘埃。这些尘埃也叫做宇宙尘)。不同的天体际空间有不同的炁流、炁子和气粒。炁流都含有场、波、热、光和射线等所有形式的炁流,只是种类和含量不同。西学只认识了部分气粒和部分炁流,不知道有炁体、炁子、其他炁流和其他气粒等物质的存在。天体际的气粒、炁子和炁流起到星际消光与星际红化作用,就是通过吸收转化、反射、折射、散射等方式使光炁流变弱(削弱光能)。距离越远,消光作用和红化作用越强。星际红化现象是由瑞士的汤普勒在1930年发现的,证实了恒星之间存在气体和尘埃,并且把这些气粒叫做星际介质,后来也叫做星际物质。
1、河星系。
总星系主要是由河星系组成的。我们人类所处的河星系叫做银河系,其它河星系叫做河外星系。在总星系内,我们已经发现了约10亿个河星系,其中离银河系最近的河星系是约20万光年远的大小麦哲伦星云,比较有名的河星系是离我们约220万光年远的仙女座大星云,最远的河星系离我们约200亿光年,它可以作为总星系的边缘标志。因此总星系的半径小于200亿光年,在100~200亿光年之间,大约是150亿光年这样吧。河星系的最小间距在10万光年左右。
2、河间气粒、河间炁流和河间炁子。
气体有氢(1960年段发现)、氦(1994年发现)、电离碳(1996年发现)等,但是这些河间气体密度很低。没有发现尘埃。根据核的合成理论,宇宙大爆炸只能生成氢、氦等轻元素,碳等重元素只能通过恒星内的核反应产生。因此一个解释是,曾经有过太阳10~100倍的恒星,寿命为10亿年,晚期合成碳,演化成为新星,新星爆炸把碳吹到星系际空间里。
炁流是从射电波到γ射线的各种波段的光子背景辐射。其中最重要的是3K微波背景辐射,其能谱曲线符合普朗克黑体谱,其辐射强度比其它所有背景辐射的总和还要大得多,其空间分布是均匀各向同性的,起伏不到万分之一,在数分的小角度范围内的起伏是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炁子是由阴阳炁流结合形成总星系的内能物质,是由暗物质和暗能量形成的。
3、总星。
所有星系都是由一个中心星球和一个以上的公转星球组成的天体系统。总星系的中心天体是总星,其公转天体是河星系。
炁学提示:总星是由总核和总幔组成的。总核是一个由炁子组成的炁子球,这些炁子叫做总核炁子。总幔就是总星的幔,是由化学炁粒和星幔炁子(这些炁子叫做总幔炁子)组成的,化学炁粒就是量子、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由于总星的温度太高,可能是只有量子或者离子存在,甚至会气化成总气而没有总幔存在,有待论证。
图5.9总星系的组成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