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二年级的爱丽丝与两个四年级的姐姐艾玛、楠楠和五年级的小琴一起上课。
克莱斯特在第一个环节“交换作业游戏”时就遇到挑战,其一是二年级爱丽丝的作业与四年级和五年级的作业怎么交换?四年级和五年级作业也存在差别,然而这些问题都不是最让他困扰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四年级的艾玛和五年级的小琴都不愿意别人在自己的作业上“乱涂乱画”,用她们的语言,“我们都是有洁癖的人”。
克莱斯特决定以问题敲门。
“告诉老师,你们做作业是为了什么?”
“因为老师要检查。”艾玛、小琴、楠楠异口同声。
“那为什么不可以交给别的同学去写,只要完成了,也不用担心老师检查吧。”克莱斯特试探着他们的反应。
“那可不行,字体不一样,老师发现我们可就遭殃了。”艾玛、小琴都是班里的学霸,格外重视老师的评价。
“上次班里的**同学就是别人替他写作业被老师发现,然后重写而且被罚站。”小琴举了班里的例子。
“爸爸,我有答案,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旁边的爱丽丝不甘寂寞。
“这是二年级的同学给出的答案哦。”克莱斯特看了一边眼神里透露着不屑的四五年级孩子们。
“如果写作业是为了学习,那么只要学会了,是不是就可以不写作业了?”克莱斯特继续探询。
“不行,那怎么行?”艾玛、小琴、楠楠满脸的惊讶,像看外星人似得看着克莱斯特。
“可以啊,我就有半年没写作业了。”爱丽丝不失时机的表现自己的不同。
“啊?你半年没写作业了?好幸福啊。”艾玛、小琴和楠楠的羡慕溢于言表。
“你们看啊,是有些情况下有些孩子不需要写作业的,根据二年级爱丽丝,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而学会了当然不用写作业。”克莱斯特给出自己的观点。
“寒假作业的东西我们早就学会了,但是也必须写。不写老师就会罚我们。”五年级的小琴满脸的无奈。
“就是啊,这些作业对我们来说,太小儿科,但是也必须得做啊,否则会被老师骂。”艾玛无奈的说。
“老师以前有骂你吗?”克莱斯特问艾玛。
“那倒没有,但是要是我不写作业,肯定得挨骂,班里那么多人面前被老师说,得多丢人啊。”艾玛是班里学霸级的学生,虽然从来没被老师骂过,但是达摩克利斯之剑却高悬在她心头,让她一刻不敢松懈,更何况那些学的一般的学生呢?
“那么你们告诉我,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写作业?”克莱斯特抛出条件问句。
“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写作业,必须写。”三个高年级学生坚定的说。这让克莱斯特震惊了,他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在二年级的孩子时,他可以撬动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理解,世界总是有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取决于他们的想象力,然而四五年级的“学霸”们却“失去”了选择,是谁固化了他们的思维?他一定要尝试着让孩子们看到,新的可能性,看到某种希望。
而孩子们已经开始急迫的要写自己的作业了。
“不着急写作业啊,我需要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一人发一张纸,你们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克莱斯特决定还是阻止孩子们继续写作业。
“啊呀,还要问问题,老师,什么问题啊?”着急写作业的艾玛明显有些烦躁。
“你们想一想,在你们的生活和学习上,哪些事你们认为是必须要做的?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去思考并写在纸上。”克莱斯特布置了作业,就跟旁边艾玛的妈妈去聊天了。
艾玛的妈妈,对现有的教育问题看得很深入,经常组织家长孩子参与游学、读书会,然而到了四年级,家长们参与的一下子少了很多,她也尝试让至少自己的孩子从现有的小学体制中尽量逃离,哪怕是短暂的逃离,然而艾玛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同学和身边其他家长的影响。
“问题比我想象的要严重,我从二年级的孩子和家长身上看到不少希望,然而没想到四年级的孩子却已经这样。”克莱斯特有些忧心忡忡。
“是啊,这种影响无所不在,有的家长和老师在助长这种风气,而最重要的是教育体制,个人如何能对抗体制,即便有的家长看到不好,然而他们总是想着要随大流,他们会说,“别人都这样,要出问题大家一起出问题”。却不知道教育的问题往往很久之后才能被人看得到,我也是费尽口舌,却不管用。一上了四年级,家长和老师们都在逼孩子。”艾玛妈妈看上去有些消沉,她刚才也听到了四年级孩子们对作业的态度。
“不管怎么说,咱们得试试,争取让孩子们能看到、知道总是有不同的可能性。”克莱斯特试着给自己也给艾玛妈妈打气。
这时候,孩子们已经写好了答案,克莱斯特过去辅导。
他先拿起了艾玛的答案。上面列了十条“必须要做的事”,而“做作业”列在第一条,第二条“烤蛋糕”是她最大的嗜好。
1、做作业
2、烤蛋糕
3、吃饭
4、睡觉
5、喝水
6、玩狗
7、上学
8、购物
9、数钱
10、学习
克莱斯特逐个过了一遍艾玛列出来的十项“必须做的事”。
“好,大家投票,认为“做作业”是必须做的事,请举手。”三个四年级以上孩子举手,爱丽丝不认为这是必须要做的事。
“好,那认为“做作业”是必须要做的事得票为3,认为是可以选择的得票为1。”
表1艾玛的选项投票结果
必须要做的事可以选择
1做作业31
2烤蛋糕13
3吃饭04
4睡觉22
5喝水22
6玩狗22
7上学04
8购物31
9数钱13
10学习22
然后是对五年级学生小琴的投票结果。
表2小琴选项的投票结果
必须要做的事可以选择
1吃饭04
2睡觉04
3打游戏13
4吃零食13
5看美拍31
6上课学习31
7写作业40
8出去玩40
9哭笑40
10喝水13
11玩狗22
12购物31
对四年级学生楠楠的投票结果。
表3楠楠选项的投票结果
必须要做的事可以选择
1看电视22
2吃饭04
3睡觉04
4喝水13
5做作业31
6购物31
7一个人待着13
表4爱丽丝选项的投票结果
必须要做的事可以选择
1画画13
213
3做“水草”动作13
所有人昨晚选择,克莱斯特对大家说,大家可以打开自己选项来看,最开始,每个人都认为有很多事是“必须要做的事”,现在可以看到,必须做的事其实很少很少,艾玛、楠楠和爱丽丝的选择里没有一项是大家普遍认为“必须要做的事”。只有小琴的选项中有三项(“做作业”、“出去玩”和“哭、笑”)是大家都认为是必须要做的事。即便如此,相比起那些可以自由选择做与不做的事比起来,小琴的选项中,“必须要做的事”也远远小于“可以自由选择”的事,大家说对不对啊?
这个结果出来,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尤其四年级的艾玛和小琴,都若有所思的样子,而小琴也从各个投票结果中找到一个冲突的选项,即“写作业”的选项,在自己选项中是三个人认为必须,一个人认为可选(爱丽丝),而到了小琴时,四个人都认为是必须,显然爱丽丝这时选择了与大家一致。(克莱斯特当时没有认真考虑这个现象,大概群体效应在发挥作用,“必须写作业”一直在被三个高年级的学生强调,有可能影响了爱丽丝最后的选择,有这个可能,而克莱斯特当时要是可以问一下爱丽丝为什么改变自己的选项就好了。)
“哦,这样的话,取掉矛盾选项“做作业”,小琴选项中必须要做事也减少到两个,现在只剩“出去玩”和“哭、笑”了,看来大家越来越自由了啊。”克莱斯特这样解读着,他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感觉,似乎一下子轻松起来。
其实克莱斯特在给各个人解读他们的选项中,孩子们已经逐渐放下作业这件压在心头的事,逐渐被吸引到对自己的认知中来,大家时而放松的大笑,时而又紧蹙眉头。最开始孩子不知道克莱斯特的意图,他们本能的抱着戏谑的态度,说各种怪话打趣,而克莱斯特则顺着他们打趣的话,将自己的意思切入进去。其中有一段“羊”与“人”的区别的对话,让克莱斯特记忆尤深。
“大家看,人总是可以选择,如果你不能选择,那就变成了动物一样的。”克莱斯特在开导孩子们陷在泥潭里的思维。
“如果说,写作业是必须的,那你告诉我,羊用不用写作业?”克莱斯特剑走偏锋。
“羊没有手,不会写作业。”楠楠笑着插话。
“羊吃草就是它的作业。”小琴擅长类比。
“好的,那羊吃草是必须的,与你们大家写作业是必须是否一样?”
“是一样的,羊必须吃草,我们必须写作业。”艾玛看着老师笑。
“羊吃草是为了活着,那你们写作业是为了什么?”克莱斯特进一步引发他们思考。
“我们写作业是为了不挨老师骂,挨老师骂还不如死了。”克莱斯特从小琴的微笑的脸上看到某种苦涩。这个话题不能深入,克莱斯特又换了一个话题。
“人总是可以自由选择,比如说,我们可以自由想象,你们现在想想,如果下辈子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或者还是选择做人?”克莱斯特需要让孩子们天马行空。
“我还是选择做人。”爱丽丝对于人比动物高级这一点认识是毫无疑义的。
“我选择做一个哈奇士宠物狗,不用写作业,每天就是趴着,饿了就吃。”爱狗也养狗的小琴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了。
“我选择做我们家的宠物狗。”同样养狗的艾玛认为自家的狗是最幸福的。
“我选择,做一只乌龟,可以活一千年。”楠楠认为长寿的动物总是要幸福些。
“看来多数人选择要做动物啊。那我先问问两位爱狗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总有一些各种各样的小狗狗?”
“流浪狗。”两个爱狗的孩子脸色有点变。
“这些狗狗在他们主人家里也曾经很受宠爱,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主人遗弃了他们,你们选择做一只狗狗,如果足够幸运可以到一个爱护你们的主人家里,可是如果不幸到了一家有可能遗弃你们的主人家里,怎么吧?有没有想过?”克莱斯特接着狗的悲惨命运来敲打两个爱狗女孩。然后他有转向楠楠。
“你们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人类尤其中国人最爱喝的一种动物汤是什么?这种动物很长寿,所以人们认为喝了它的汤,自己也会长寿。”
“乌龟汤,不对,王八汤。”楠楠似乎倒吸一口冷气,庆幸自己没有最终做出变作乌龟的决定。
“人类好残忍,......”对面的小琴终于忍不住,趴在桌上呜呜的哭起来。克莱斯特让艾玛给小琴递过去纸巾。
“好在,我们是人类,可以选择为动物们做些事情,所以现在来看,你们还认为自己“写作业”的像动物一样没有选择的吗?”
“不是,我们总是可以选择。”孩子们从刚才强烈的对比中,挣扎想要从,这个看似很简单,却被社会不断强化到孩子们身上的枷锁中出来,然而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帮助,在不变的环境,不变的家长和老师的强化下,他们最终还得被重新绑缚,但至少,在那一刻,他们曾经享受自由。
余下的半天里,孩子们再没有主动拿起作业,他们暂时“忘却了”作业。
下午的课程是英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