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怡所知,守护在宁夏一带的的将军仇越、杨英素来饶勇,目前还没有他们的消息,前方情况未明朗,盲目出兵显然有所不妥,如果确实要派兵的话,应当先派据守在陕西的守兵。
“据微臣所知,仇越一向饶勇善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他的消息,圣上若真要出兵平息叛乱,微臣以为还是首推陕西兵马。”
正德帝点点头,颔首道:“有道理。”
这时候李东阳进言道:“圣上,刚才朱县令言之有理,莫若派上三千人马协助陕西兵总剿匪。”
“这样甚好,这事情就这么办吧。退朝。”正德帝向大臣摆摆手准备离座。
这是一个小太监手里拿着黄杏纸一路喊着“报告”急匆匆朝大殿跑进。这是军中传递捷报的一种形式,在这个骨折眼上,众大臣猜测该捷报一定是安化那边的消息,朱文怡见到此终于松了一口气,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坏。
正德帝接过黄杏纸,看了一眼,笑道:“朱爱卿所言极是,仇越果然不负众望,已经攻占安化王的王城了。”
大臣听到这里都非常高兴,可问题又来了,既然仇越在前方取得胜利,朝廷须派遣一支队伍去支援他们,扩大战果,将安化王缉拿到京城来,安化王明朝******(庆靖王朱栴)的一分支,按理朝廷得派太监和一名文官督军,
这个任务该落在谁的头上呢,朝中大员又开始对这个任务花落谁家开始忖度起来,在选择太监去督军,这位太监需要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些人是开始想到了刘瑾,他任职时间较长,资历最老,选择他当然最合适不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次叛军是打着“以清君侧”的口号而来的,他若出面,正好可以以正视听。
正德帝扫视了群臣一遍,显得非常高兴,将快报聚在手上,对大臣笑着说道:“可喜可贺呀,这个仇越真还是有两下子好,现在可好了,无须派五万人马了,还是李学士说得好,朕就派三千人马前去协助仇越,将安化王解押入京城。众爱卿意下如何?”
人逢喜事精神爽,正德帝的言带笑意,这个捷报一扫楚圆之事的郁闷的心情。
显然这个决断是正确的,众人再无异议,口呼圣上英明。
“既然众爱卿以致认同,看了三千精兵足矣,可是谁去督军?派谁去查办安化王?”
大殿上这时变得鸦雀无声了,大伙都明白,按理刘瑾是最佳人选,但大臣对他忌惮得很,所以也不敢啃声。
正德帝心里也明亮得很,谁是最佳人选,他心理当然有底,他低头看了一眼不敢吭声的刘瑾说道:“既然安化王矛盾所指的是你刘公公,且此事也是因你所起,我看你去一趟比较合适,不知公公一下如何?”
刘瑾明知道自己是最佳人选,可真正听见圣上提到自己,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愣在那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尴尬了一会儿,便答道:“老奴遵命,早在老奴整顿军囤时就发现安化王早有叛逆之心,如今忘恩负祖,果然公然起兵造反,老奴以为当立即派兵禁压,以儆效尤。”
此话说得有些慷慨激昂,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不能也不敢反对,正德帝也很欣慰地看了他一眼。
刘瑾对付正德帝有他的一套,那就是万事不能忤逆圣意,等到圣上口风有所松动的时候,便来个顺水推舟,将事情推脱掉。当然他明白自己那些人一定会发挥作用的。
果不其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内阁成员焦芳,他立马从人群中走出,跪在甬道上,以略带焦躁的口气说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派刘公公督军实在不妥。”
正德帝因为高兴,所以也并未生气,他抬抬手对焦芳道:“哦,焦学士既然觉得不妥,那就说说理由吧。”
“臣以为刘公公为圣上左右手,在宫内举足轻重,圣上若派刘公公去安化督军,将安化王解押入京城,这一去一回至少要数月,多则半年,公公身兼司礼监掌印,管理锦衣卫和内侍,若缺了他这些工作又让来做,即便有合适人选,只怕管理起来也没有他如鱼得水?只怕圣上到时候又要为此事劳心劳力了。”
按照他的道理,缺了刘瑾虽不说大明朝却他而不能运转,但至少明确告诉圣上和各位大臣,缺了刘瑾只怕宫内机器运转、锦衣卫的管理就难以完成了。
正德帝当然也听明白此话的意思,缺了刘瑾,至少三个月到半年没人跟他玩了。自己好玩的天赋就得不到发挥,岂不郁闷死了吗?这就是正德帝软肋所在。
正德帝微笑地点点头,“焦爱卿言之有理。”
接着他将目光一转,移向大殿一侧保持沉默的张永,张永心里一个激灵,他知道机会来了,得要抓住,按照朱文怡的意思,要学申生、重耳之事,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申生和重耳都是春秋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于是用计杀了太子申生,重耳听了很震惊,便逃到国外去了,得意保全性命。由于他与刘瑾虽说都是太监,但圣上宠爱刘美人,刘美人与刘瑾交好,这是全地球人皆知道的,而楚圆的事情不仅得罪了刘瑾,还得罪了刘美人,前些日子他们二人合谋弄死宫内一个小太监,自己已经与他较劲上了,自己离开京城,是否可以保全性命呢,按照朱文怡招待,将督军这个差事接下,便向圣上要求蔡琰为这三千人马的领导人。
这时候正德帝的话已经在耳边响起:“刘瑾他留在宫内,这个差事就交给张公公,不知公公意下如何?”
他厘清了这个事情便跪拜道:“老奴遵命。”
“张公公一向老成持重,善后的工作非你莫属。”
正德帝并未停下来,他指着李东阳道:“李老师,你足智多谋,公公督军,但还需要一个能统帅,他既懂得军事,又国家政策的人,你看看选择谁合适?”
李东阳当初身为太子太保,负责教授正德读书,因此正德一向对他以师傅相称,这也是刘谨以前不敢擅自对付李东阳的原因之一。
“陛下,老臣有一人举荐,还望陛下恩准!”这时李东阳却忽然站出来,一脸微笑的开口道,而且他的笑容中好像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在里面。
“哦?谁可堪当大任?”
“启禀陛下,老臣推荐原三边总制杨一清,他在朝中为官多年,又曾经在宁夏、甘肃、陕西一带总领军务,在边疆的威望极盛,若是朝廷再次启用他,安化王之乱便可迎刃而解!”李东阳终于把心中的人选讲了出来,只是在他在说这些话时,目光却不经意的瞟了一下刘瑾,心想也许自己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杨一清!”
“臣在!”
“朕恢复你右都御史职务兼陕西三边总督,你与张公公二人督剿叛军。”
“微臣领旨,但微臣有一事相求?”
正德帝知道杨一清是个不怕死的主儿,微笑着望着他道:“请讲?”
“臣恳请圣上让蔡琰同去。”
“朕准了。”
“圣上,这可不行!”安平常来说,刘瑾早已拍案而起了,可今日在大殿之上,刘瑾在圣上面前的勇气立即缓和下来了,听到李东阳竟然推荐杨一清,刘谨立刻站出来反对道。说起来刘谨排挤掉的朝中大臣很多,有时候连他自己都不记得对方的名字,但是对于杨一清,他却是记忆犹新,因为对方的才能实在太过出众,最后他很想将杨一清收为已用,但可惜对方却宁死也不愿意投靠,结果让他是又气又怒,这才把杨一清关进了监狱,还打得他差点残了。如今杨一清与蔡琰一同去平定叛乱,自己的计划是否又会落空,但他开始又运转他的机器了,在三千部队里面安排自己一批人马进去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正德帝听见刘瑾反对,是否觉得杨一清有些不妥,于是思索片刻之后又将朱文怡宣到殿前,朱文怡当然赞同杨一清担任统帅之职务。
如此以来刘瑾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因此最后也没有再说什么。
????事情商议已定,杨廷和亲自拟定了圣旨,然后由刘瑾和圣上看过后盖上玉玺。于是对于杨一清等人的任命也就定了下来,同时朝中也开始紧张的运转起来。准备调集兵马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