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反而没有身陷囹圄的苦闷,难道是遇见同命相怜的人,谁也不得瞧不起谁,少了嘲笑与冷眼旁观,倒也相得益彰的放大了些许人性。
纷扰了许久,有些声音慢慢地沉寂下来,只有零散的声音不时传来。牢头见这些人没有异样转身出了牢房去门外看守,他本性善良只为混口饭吃,才来这衙门口看守监牢,说起来也不容易。
胡正贤见身旁的人都安静下来了,反倒有意近身问道:“列为兄弟,你们都是何方人士?又如何被抓进这广汉监牢的?”
一名年纪稍大装扮较为朴素的男子先是开口:“这位大哥,我本是南岗人氏,是个游商,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这次路过广汉赶往曲陵,刚进城门便被守卫拦下,愣是说我的凭证是假的,给我安了个私自印造官府凭证的罪名,将我羁押。我可实在冤枉,确实是地地道道的无辜百姓哩。”
“还有这样的事?”听完这话胡正贤有些惊讶。诸葛英在一旁听着却不说话,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
“可不嘛!本想着关些时日官老爷见我等良民能大发善心放小的们离去,可如今已经七日已过仍不见放人,反而被关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可怜我家中妻儿无人恩养,不知当下是否安然无恙。”说着还不时的卷起袖口沾了沾,想到心中痛楚竟流下了几滴眼泪。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胡正贤还未出言安慰,便被另一个少年插口打断“我的事更是不能让人理解,不怕诸位笑话,那日正是在下新婚之喜,不料正在准备与娘子礼拜天地行婚俗仪式就被一伙官爷闯进强行带走了,片刻不曾停留,之后定我一个强抢民女的罪名,让在下当真无处说理,实在冤屈的很。”
“这……”
这些人说来道去,到最后发现抓他们的理由可谓是千奇百怪。就连他们都是因为如此不可理喻的借口被关押,其他的自然也就想多想的明白,这官府本意就是要抓人。无论是四方的游子还是商人,不论是回乡探亲还是路过留宿,但凡经过这广汉城的青壮男子大多被抓了起来,有些江湖人士有些手段,原不喜与官府打交道,自然不会束手就擒,倒也有三两个逃掉的,可他们自觉着与官府起了冲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自然就躲了起来不再露面,难怪此事外人不知。
这广汉此时就是一个牢笼,只可进来莫谈出去的圈套,当真是叫天不应入地无门,这些人也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听凭发落了。
此时心中稍稍透亮的诸葛英问道:“那这官府只抓青年男子吗?”
“也不尽然”这时在几个人身后的少年露出头来“小生家住青岩西南隅,距离那墟里烈焰坡有一段距离,乃是一个贫寒学子,游历山河增长见识顺道赶往京城考取功名,不曾想出门不利,怎料在行往广汉的途中被几位官爷带到此处竟不得离去,但与小生同来广汉的还有青岩一位大贤,便是那墟里烈焰坡的枫林先生,诸葛玉林”
“是了,我也是一道从东边被抓来的,途中就听闻枫林先生被抓来了,我当时还不信了,可大家都这么说,我想此事也便真切了。”又有一人出声回应表示这事他也知道。
这是一个轻蔑的声音响起语气中饱含了愤愤难平的情绪:“你们都知道什么?谁知道是不是人家自愿来的,没听人说嘛,人家可是用轿子不远千里抬过来的,哪比的我们这些贱民”
众人也不接他的话,而从刚才听到自己祖父消息的诸葛英便时刻关注着这几人的谈话,借这短暂的安静,诸葛英问那位进京赶考的少年道:“这位公子可知这枫林老先生此时身在何处?”
“怎么这位公子认得枫林先生?”
“在下……不曾认得,只是在下仰慕枫林先生已久,不知此番劫难的机缘巧合之下能否一睹贤者尊容”
而那个轻蔑的声音再次响起:“那可真是遗憾,不过公子你也不必可惜,大贤,哼,不过也是官府的鹰犬而已”
那寒门学子惊讶道:“不会吧,不就是被轿子抬来的吗?也不一定是老先生自愿而来的吧”
“自愿不自愿且不论,像他这种大贤,如若不来谁能强求,而今竟是来了,怕不是折了天下第一贤者的骨气,为这功名利禄而折腰哩”
“哎……那可真是寒了天下学子的心哩”不知谁人道了一句惋惜的话。
就这句话深深的刺激了诸葛英,多年的修身养性此刻也不能平静:“这位兄台,敢问你是何处知晓这枫林先生再为官府谋事,可曾亲眼所见或是真凭实据,不然你又怎能肆意诋毁他人清誉。此话诸葛英也是稍稍加重了语气。
胡正贤见诸葛英动了情绪,上前一步按住了诸葛英的肩膀以示抚慰。
“这位公子此事与你何干?”
见这人仍想理论诸葛英也是不让:“路有不平,事有不公,天下学子也不尽是不明是非之徒”
那人撇了一眼诸葛英:“哼,出言不逊”
那寒门学子出言相劝:“这位小哥,不好搬弄是非,你我共处这般境遇,当齐心协力脱困才是正道。”
“你说的轻巧,可此事谈何容易?”
“这位公子说的在理,这位兄弟你也不用人云亦云,不曾亲眼所见,想必此事多是以讹传讹,当下之际我们共同脱难才是正理,切莫横生枝节。”胡正贤也不想将此事闹的不可调节,出言相劝平息这番争论。
这也难怪诸葛英一反常态没了平日里的镇静,这与他的身世有关,自诸葛英年龄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诸葛正宇便投身官府朝廷,用一身才学为朝廷效力,不料在一宗大案中得罪当朝权贵被人拉出来顶罪,连他的母亲也未能幸免,只留他尚是稚子的年纪痛失双亲,诸葛玉林因为诸葛正宇的死去而看破朝堂官场,不愿自己仅有的孙儿也受牵连,故而带领诸葛英归隐山林,不谙世事。
可诸葛玉林早年的名号早已是街知巷闻,即便是隐居起来也是难得安宁,时常有人上门求学讨教,后因朝局动荡江湖混乱,四处奔走的人逐渐少了起来,慢慢的上门拜访的人就淡了。
这诸葛英自幼跟着诸葛玉林,天生才智非比常人,再加后期贤者熏陶,自然早早崭露头角,小小年纪便已冠得贤者之名,但也就局限于青岩城周围,异地较远的百姓却也不曾得知,除非那些常年游历在外的江湖人士能有所耳闻。
而此刻墟里双贤之一的诸葛英竟也陪着一群不知命运为何的可怜之人在此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