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国往南一百里处巍峨的群山中隐藏着一个名为雁不归的峡谷,里面有一座离梁国最近的巨大堡垒。堡垒的主人是被荆楚国灭国的小诸侯国禹国的公族后裔,百十年前故国沦陷宗庙被毁,亡了国的禹国贵族们就带着百姓举国搬迁到了庸地,过起了避世而居的生活。雁不归峡谷四周是高山绝壁,入口处是一条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行的一线天夹道,一条从峡谷后方高山上发源的河溪穿堡垒而过,从一线天夹道一侧的排水沟渠中奔涌而出。谷口处的丘陵缓坡上有堡垒初修时禹国巫师在峡谷入口处种下的施了巫法的成片竹林,传说无论飞禽走兽还是人只要进去这片竹林就会被永远困在里面出不来,雁不归因此得名。
从前丹国强势时期也想过征讨四方,这个离自己最近的堡垒就成了首选的攻击目标,但几次征伐都没有找到此峡谷的入口处,几次兴兵都是铩羽而归。百年过去了,堡垒中的巫师早已老死,丹国也灭了,威胁也解除了,谷口的竹林就被安而忘危的堡垒中的百姓们砍伐去制作器物了,就再也没什么能挡住梁国的步伐了。
风璧自梁国立国以来,就动手整合了麾下所有军队,包括自己的三千精兵,卫虎梅谢的部从,五家大族的私兵和丹国的旧军。从其中精简拔擢,裁汰老弱后剩下了五千精兵,这五千精兵经过几个月地严苛训练再加上其中有风璧的三千亲勋做底子,已然初具虎狼之师的气势了。
早晨的朝会结束后就立马大军开拔,大夫犀武打着梁国的旗号率领精骑为先锋,风璧蒙着面扮作普通将官跟在犀武左右,因为按道理说此时“国君风璧”应该还在城头暴晒求雨。
大夫犀武是丹国的大夫中最有韬略和眼光的,既能以长远眼光审视天下形势,又看重眼前利益。风璧对其是无比钦佩和尊崇,常与其讨论天下大事。犀武认为,梁国面临着千载难逢的绝好时机,天下最大的三块无主肥肉都在风璧的嘴边,唾手可得。由梁国东进即是被南楚国抛弃的千里沃土,虽然它现在还是一大片沼泽地。由梁国西进则是廪君蚕丛之地,那里数百年间战乱不断国力贫弱,以庸、褒之地利,风璧之军威举手可定,由梁国北上则有两条路,走向北偏西之路则能攻取被戎狄占领的王畿故地,走向北偏东之路则可以逐鹿中原。梁国有此等地利只要人谋得当军民一心
,则霸业可成王道可彰。
在此基础上犀武向风璧献上了平定天下之策:首先北方戎狄入侵,正在其犷悍之气正盛,气完力厚之时,此时不可与之争锋。然而胡无百年运,戎狄之人根底浅显,只知剽掠抢夺,压榨良善,不思长久之道。兴也匆匆,亡也匆匆。一入新奇之地则耽于享受,美食酒色消磨心志空乏身体,待到其军力疲弛兵惰将奢之时自然土崩瓦解。其次中原三巨头东黎国、南楚国、晋国都是小小梁国惹不起的。现今戎狄之祸暂熄,南楚与晋阴结盟约,图谋于东黎。此时应当让纵横舌辩之士游刃于三国之间,利用三国的矛盾为梁国取利。远交近攻,与晋国东黎国修好,而谋云梦之地。而眼下最要紧的是攻取巫咸以打通西进道路,而攻取巫咸则先要荡平庸南山林里的堡垒割据。
犀武大夫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把庸南山林里的那点事情彻底琢磨清楚了。堡垒分布、人数众寡、堡主豪帅、府库钱粮等等等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弄得一清二楚。
今日风璧南征,特让犀武随军。犀武认为这些流民无非是聚众自保以待所归而已,毕竟潜藏于坞壁之中终究不是办法,他们总归有一天要走出山林。归顺谁都可以,只不过价码条件的问题。当此之时,应当极力拉拢这些星罗散布的坞壁势力和散居山林之间的蛮族部落,封官许愿,加官进爵。而且承诺坞壁主和蛮夷酋长归顺之后任然统领旧部,一切权利如故,承认其原有特权,以怀柔之策笼络人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数百座坞壁,如果用强,何年何月才能打完。
到了雁不归峡谷之后,犀武自荐出使,单人独骑直入夹道。禹国的贵族们虽然国破庙毁,但老牌贵族的礼仪气度未丢,对于出使而来的使者还是以礼相待的,尽管峡谷外驻扎了不明敌友的大军……
早上独立城头目送风璧大军出发后,风宥回到了自己房中,看了看依旧熟睡的风愆,拿过风愆脱放在一边的属于风璧的冕服后自己穿上了,找了块黑布遮面,上了城头命人把自己绑上木柱架上柴堆,在冉冉升起的毒日下静静地祈祷甘霖的到来。
甘霖不见来,风宥却从高处看到了城下异常忙碌的丞相商弼,这位兢兢业业的商人丞相正在有条不紊地经营梁国。
清查人口,编纂户籍,登记成军精壮。丈量耕地,查探山川地形,风物出产。搜罗技巧工匠,另编匠户,令其各专其业。派遣有经验的工匠探查矿脉,依照上有丹砂,下有黄金;上有磁石,下有铜的古训寻找矿脉,这些事情之前商弼就派人做好了。
经过查勘统核商弼才知道庸地是块宝地。山林之藏,有松柏杉桐,桑柘楠竹;有鹿麂獐狍野马野牛野羊;有蕈菌菇芝竹笋茯苓茶叶,还有数不清的珍贵药材。水泽之利,有鲫鲤鳅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的桐油、生漆、白蜡、铜铁、金锡、丹砂、陶土等都是可牟取重利之物,这些东西在高明工匠的手中就会变成兵戈箭弩、藤甲锁铠、金铜钱币、陶器漆器、鼎彝礼器……
左丞相狐盾源源不断地经水路从褒地向丹竹城运送粮资,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有粮食就有人民,有粮食就有兵丁,有粮食就有劳力。
在丹莽的暴政之下,丹国有很多百姓家徒四壁,食无隔宿之粮,耕无播撒之种。饥寒交迫,朝不虑夕。商弼掌权以后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招集破落流民为国府出力修建从丹水河口进入庸地的道路并在丹水河谷修筑小城寨。参与修建的民众,国府不仅管三餐,还能领到一份钱粮。如此激励刺激之下,道路城寨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修成了。
以前丹国生产方式野蛮粗放,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渔猎方法无非飞石投矛。平民用具多是石器骨器,虽然丹国物产丰富,但不知获取之法亦是枉然。只知道丹砂穴可以开采丹砂,但不知道上有丹砂下有黄金。虽有上好陶土,不知烧制陶瓷砖瓦之法。青石石料随处可见,但百姓们住的还是泥巴糊就茅草封顶的屋子。
商弼认为民智不开是工商不旺的根本,所以商弼开办了隶属梁国国府的大型作坊,调走了风宥从王城带来的工匠们充实其中,并开设了百工司,让这些工匠们招揽年轻聪颖的学徒,一边生产制造一边传授技艺。商弼十分清楚梁国耕地少,只靠农耕养不活数量猛增的百姓。若要强国必先富民,而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公不如商。因此奖励商贾兴旺百工成为了现今梁国强国的必由之路。
梁国民众中凡是有稍微有点脑筋且符合条件的人都来这里学习工匠手艺了,甚至头脑活泛的梁国大小官吏们都纷纷把自己的亲族家眷送到了国府的作坊中,因为在作坊中做工不仅能学到手艺,还能领取比造城修路更多的钱粮。特别是那五家大族派出了族内所有优秀子弟拜工匠为师学习手艺,再凭借着雄厚的财货势力,竟然率先开办了梁国第一批非国府所有的小作坊。因为梁国的国法规定丹砂、金银铜铁由国家开采买卖,军备兵器一律由国家制造,钱币由国府铸造,盐酒由国府专门专卖之外,其余的一切东西都可以民间私营。
商弼组织起了规模庞大的商队,把梁国生产的货物卖到其他诸侯国,再从那里买回来梁国需要的东西,一出一入,财利滚滚向梁国涌入……
口干舌燥的风宥在城头上看着这一切,也深深地体验了一回风愆昨日所受的苦楚。炎炎烈日炙烤这一切,一点点烤干了风宥的汗水,风宥的眼前也越来越黑,渐渐地失去了意识……
不知过了多久,恍恍惚惚之间,有一丝清流滑进了风宥干渴的喉咙里,发出了水滴滴入烧热的铁锅中才会发出的声音。对于暴晒一天的风宥来说这点清流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解渴,风宥迷迷糊糊地摇动头颅寻找着清流的来源,想狂饮一番。
第二丝清流入喉了,还是那么一点点,还是不解渴。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才把上眼皮微微抬起,风愆模糊的身影映入了眼帘。他手里拿着勺子正一勺勺地给风宥喂水,依旧是黑袍遮身,戴着从未卸下的白玉面具。